探访庄寨文化,领略古厝魅力||“溯源传承,乡村振兴”博士实践队第三、四

发布:2023-07-16 23:50来源:5848vip威尼斯    点击数:

子三庄寨——积善堂

首先我们来到的是积善堂,积善堂由黄孟钢三子黄学猷始建于1905年,整体建筑呈少有的八角形,占地面积1610平方米,建筑面积3117平方米。乡民们热情地向我们介绍了积善堂的历史渊源,我们感叹先人的天资禀赋、勤奋好学,我们认识木构建筑的精雕细刻、雕梁绣柱。积善堂历史发展轨迹清楚,建筑文化传承有序,特别是其内部木构件雕工繁复精美,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。

父子三庄寨——绍安庄

紧接着是绍安庄,绍安庄背靠青山,左右两边山脉环抱。朝溪一侧,大型鹅卵石垒成五六米高的基墙。整座建筑顺着山势逐渐抬高。远远望去雄壮伟岸,在当地有永泰“小布达拉宫”的美誉。参观庄寨时,我们有幸登足二楼探访,山野环抱、碧空如洗,令人心旷神怡。

父子三庄寨——谷贻堂

最后是谷贻堂,谷贻堂顺山势,建筑逐渐升高。与其他大部分庄寨不同,谷贻堂的大门开在正面一侧,屋脊多重龙舌燕尾翘直刺天穹。虽然没有碧瓦朱甍的艳丽,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庄寨的宏伟与厚重。

感悟


如今,纳入名录中的“黄氏父子三庄寨”能够获得世界建筑文物保护基金会的资金扶持,将借助国际平台创造更多机遇,让全世界的人都看见黄氏建筑的壮丽,感受历史沉淀下霞拔黄氏家族的繁荣与浓厚的文化底蕴。



探寻容就庄

紧接着我们参观了下园村的容就庄,这是黄埔军校第十期毕业生、南京江宁炮台总台长、抗日英雄少将黄端的祖祠。

相传他年少参军,刻苦好学,生活朴素。时值军阀混战,北伐军兴,他决心报国,考入黄埔军校学习,毕业后入南京大学深造。民国24年(1935年)毕业,任南京下关要塞炮台台长。民国26年底,日寇攻陷南京,他跳入长江辗转至重庆,仍在军界服务。民国34年日本投降,他回南京任中校炮台台长原职。1949年他痛心时弊向往革命,遂与共产党人秘密联络,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解放南京时,他下令不放一炮,迎接解放军。解放后被选送入中国人民大学学习。结业后分配至长沙十五冶金机械厂为技术员,翌年调湖北黄石任工程师。1976年粉碎集团后,他回乡探亲,把政府归还他的财产全数捐献给南坑小学。1982年病逝,享年72岁。

感悟

听先锋故事,担时代重任。我们在感悟先辈故事的同时思考自己的时代责任。作为新时代的福大学子,我们在此次下乡中深入霞拔乡,感受庄寨的建筑历史,学习高深的木构搭建。我们牢记初心使命,在学习中不断进步,希冀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!

探访霞拔古厝

7月15日,晴空万里,实践队来到永泰霞拔乡,为更好体会乡村文化,从古建筑中领略其承载的文化内涵与背后的故事,我们来到了萃美庄,它坐落于后官村,位于重峦之中,始建于1756年左右,占地3000多平方米。

实践过程

它地处后官村中央位置的一座小山上,四周群山环绕,山路蜿蜒曲折,景色宜人。实践队抵达庄寨,第一眼便是石墙中间的“萃美庄”三个大字;进入庄寨,“文魁”牌匾高悬于厅堂中间,庭院布置了茶座等设施,旁边的房间经过整理,提供了竹草编展馆、文化展示厅等多种功能。队员们行走参观在萃美庄之中,听着当地居民讲述着庄寨的故事与历史,隔着两百多年的时光,依旧可以感受出其背后的蕴涵和积淀,体会其独有的庄寨文化。

庄寨文化

萃美庄寓意荟萃才德之庄,它不以屋主的富庶闻名,也不以建筑的雄奇引人,而是以其与书的轶事和爱读书、好读书的家风闻名。萃美庄的藏书涉猎内容广泛、包罗万象,除了经典的四书五经,也有《通志》、《福建省志》等史籍,后人手中残存下来的还有《浙江西湖志》、《佩文韵府》等书籍。大厅堂上悬有一块“宝书堂”的匾额,彰显着萃美庄的藏书之盛,学风蔚然。在参观学习中,队员们也在对联、书画、藏书等各处感受到其淳朴的家风,为培育文明乡风,推进乡村文化振兴,萃美庄作为庄寨文化的一部分,起了不小的作用。

现场教学

在参观途中,老师也在现场进行指导与教学,讲述福建传统古厝的建筑结构与形态,中国古代庄寨的文化与古建筑的结构特征等等,平常在学校课堂上听到的知识在实践与生活得以感受,同学们也对古建筑结构及其蕴含的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。

总结

经过为期五天的实践,博士实践队配合霞拔乡上和村的博士文化中心建设的前期工作,进行地形测绘和规划方案的前期调研,开展村庄的空间规划、生态修复、产业振兴方面的调研和咨询,切实为乡村建设添砖加瓦。

据悉,本次博士社会实践团,在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的领域,整合城乡规划、测绘、水污染治理和工程建设资源,参与的学生有土木工程、建筑学、测绘、给排水等多学科背景。通过此次实践活动,学生们也逐渐提高对乡村建设和发展的认识和实践能力,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,真正实现从书面知识到丈量土地的实践探索,实现了乡村发展与人才成长的双向奔赴。

实践虽已结束,但今后,我们也会砥砺前行,不断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
一个村21个博士,他带着博士学生回家,为乡村振兴出新招。